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行业管理 >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

岳阳市历史建筑档案系列宣传—庙前街牌坊

来源:市住建局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15:10

  岳阳庙前街牌坊位于桥西汉森宾馆对面,文庙附近,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,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。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历史建筑。

  (2024年12月的庙前街牌坊)

  一、历史沿革

  谈及岳阳庙前街牌坊,需从街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说起。1984年,岳阳市政府启动汴河园、半边街整修工程,为配合巴陵大道扩建,在城墙以南区域规划建设现代建筑。同时,为与邻近的岳州文庙景观相协调,以城墙南侧银杏树为界,打造了一片仿 “清明上河图”建筑风格的商业区,并正式命名为 “庙前街”。

  (庙前街、文庙前的银杏树和孔子像)

  建成后的庙前街,内部5条小街纵横交错,临街铺面以长廊连通,楼宇第二层更设有拱桥相互衔接,整体呈现出古色古香的建筑风貌。这种设计既兼顾美观与实用,实现了“天晴不晒脸,下雨不湿身”的便利体验,也让街区兼具游览与商业功能,成为当时岳阳颇具特色的复合型空间。

  进入20世纪90年代,庙前街迎来商业鼎盛期,不仅因特色烧烤声名远扬,更成为岳阳市区重要的水果、小百货及服装批发集散地,人流密集、业态繁荣,是彼时市民生活与商贸活动的核心场所之一。

 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、功能分区逐步调整,庙前街的传统商业优势逐渐减弱,烧烤店及各类批发商户陆续迁出,街区功能随之转型。此后,古玩艺术品市场逐步入驻,经过多年培育,庙前街成为湘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玩交易与“淘宝”胜地,形成了全新的文化商业特色。

  (2024年12月庙前街里的古玩市场)

  二、建筑结构

  庙前街占地50亩,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。第1-2层为营业铺面,可同时容纳万人集市。建筑设计是参照宋代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为蓝本,保持宋代商业铺面的建筑风格,与文庙协调一致,故设计成"街中有街,市中有市"的建筑格局。全街有四处出入口,由5条盘错主体交叉的小街组成。沿街有200多间不同规格的营业铺面。临街第1、2层,采用长廊串通的阳台建筑形式,给顾客在雨雪中赶市提供方便。楼与楼之间第二层设有21处拱形天桥连接。1、2层之间设有14处阶梯上下,使整个庙前街形成一体,古色古香,别具风格,给人以发古思幽之感。

  三、牌坊简介

  在岳阳楼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片区的发展脉络中,庙前街牌坊作为街区标志性建筑,至今依然屹立,以庄重的姿态见证街巷变迁,成为这条历史街道承载文化记忆、彰显传统风貌的重要标识之一,与片区内其他历史遗存共同构成岳阳历史文化保护的鲜活载体。

 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,牌坊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。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,最初多作为旌表功德、划分区域的功能性建筑,形制相对简约。历经千年演变,牌坊在明清时期迎来发展鼎盛期,不仅建筑技艺日趋精湛,应用场景也更为广泛-从城市街巷、乡村村口,到宫殿庭院、寺庙道观,均能见到牌坊的身影。

  明清时期的牌坊,通常以坚固的立柱与横梁为核心结构,整体造型庄重典雅;柱身与横梁之上,常镌刻着题字、花纹,或雕琢英雄人物、经典故事,既蕴含着对品德功绩的颂扬、对美好生活的期许,也展现了当时的雕刻艺术与审美取向,成为集实用功能、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化景观,深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与价值追求。


  编辑、摄影:李勇燕 余奕

  (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)